了解美国院校的申请审理流程,助力更优化的申请+ 查看更多
很多人直到申请结束也没有了解过美国院校的申请审理流程。也许有人会讲,审理流程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负责递交看结果,人家什么流程我知道了又如何,又不能参与。
但是申请审理中的侧重点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呢?顺带看点花边新闻,也好知道自己准备的时候主要干什么啦!!
当你的材料递交到学校后,通常不是进入了研究生院就是进入了各个院系,不会再有第三种情况了,不可能进入教授的邮箱里。
如果先进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就是主要审理者,研究生院会更加注重看标化成绩,你的标化必须达标,否则直接挂掉。
合格的申请者的申请材料会被转到系里,由教授评审最终给出结果。小秘负责整理,教授负责审核。
如果先进入系里面,系里更关注的是申请者的过往与系里面的匹配度,成绩反倒是其次了。但是并不是说成绩低了很容易逆袭,而是在软背景合适的情况下,挑选标化更好的学生。所以标化一定是筛不筛你的标准。随着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标化成绩更加成了个筛子。你的所有成绩通过电脑自动筛选,然后才进入下一步。所以标化科研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通过前面的课大家知道了在美研申请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准备的条件,那么每个条件在录取的时候是怎么被看待的呢?
1、看出身。这点一出,很多人都觉得郁闷。也有人会反驳,有人会直接讲,自己曾经遇到过美国的教授,他们只知道北清,别的都没听说过。那我只能说,你遇到的一定不是学校资深录取委员会的人,这些人火眼金睛,中国大学的情况他们了如指掌。你的师兄师姐们一代又一代的耕耘,给对方院校留下的或好的或坏的印象是无法磨灭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前人挖坑后人遭殃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GPA3.9。我相信重点的211 985的学生比如上交就希望冲一下MIT、斯坦福、伯克利。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一本的学生3.9的GPA,大概你也没想过去冲这一类的学校吧。
2、GPA: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大概只有GPA低的学生才会安慰自己,GPA没那么重要吧,可以通过什么什么弥补一下,可是往往弥补不了的,没办法。没有人工智能之前,没有教授拿着计算器去算一下你的GPA。最早年的时候你写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代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机器判断时间,你的扫描件可以转化为电子件,可以自动计算你的GPA,甚至有学校的官网写,你可以填百分制,不需要换算,因为他们可以自动换算。然后跟你填的相对比,差一点当然没有关系了,比如2.9的GPA你可以填3.0。有时候也能过去。命不好了学校认定后就给你刷掉了。
3、TOEFL和GRE:非常重要,美国的院方限制小分的现在越来越多了,最让你无语的是GRE限制AW。也就是分析性写作,限就限,偏偏还要写AW4.5,这是要逆天吧,没办法,好好考吧。虽然不见得能弥补你的GPA,GPA看的是你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TOFEL看的是你去美国读书能不能正常听课、阅读文献、与教授交流、写论文。他的高低不能说明你专业课学的好不好。GRE主要看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跟你专业课学的好不好没关系。你看它的数字推理那么简单,它怎么可以评判你的集成电路图到底会不会画,所以怎么弥补,没有弥补的可能性,但是可以让你的申请往上走,而不是被刷掉。
4、推荐信:中国大陆学生的推荐信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即便你的推荐信是你老师写的,也不用高兴的太早了,对于录取委员会的人来说分量一般,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你的老师。当然,如果说你老师是业界大牛或者在美国院校小有名气,那就另当别论,还是有效果的。推荐信方面最搞笑的就是千篇一律。很多学生的推荐信几乎都差不多。所以推荐信就是填坑的,这个坑不填,你的资料人家不看。不审理,当然也没有录取了。所以不用在推荐信上面花太大的精力,从十几年前美国院校就知道中国的推荐信是怎么来的了。
5、套磁:硕士申请就不用套了,博士申请的话可以提前和美方教授沟通一下你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方向。有的专业教授招过去的学生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套套也有用,有的就不行了,你过去之后才选教授的,这样教授就懒得跟你废话了。所以博士申请有机会还是可以套一套的。
好啦,其他的研究经历什么的在你的申请中很重要,请在文书中具体体现吧。虽然美国录取委员会也知道,大部分大陆申请者都是机构代申请的,但是这层窗户纸没人捅破的,更何况他们也没有确凿证据。但是如果你不幸别人点了炮,另当别论。
了解完申请审理流程,接下来就安心等待吧,下篇文章我将详细的告诉大家,当你拿了不想去的学校的录取后,你应该怎么拒绝学校呢?